伊斯坦堡(土耳其語:İstanbul)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港口,也是土耳其的文化、經濟和金融中心,歷史上稱之為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位於土耳其西北部,地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兩岸,分別為歐洲部分(色雷斯,看過斯巴達克斯的人應該對這個地名不陌生,主角的原居住地)和亞洲部分(安納托利亞),而歐洲部分又由天然港口金角灣分為南部的舊城和北部的新城,是世界上唯一地跨兩個大洲的大都市。
伊斯坦堡曾經是羅馬帝國(330–395)、拜占庭帝國(395–1204,1261–1453)、拉丁帝國(1204–1261)、鄂圖曼帝國(1453–1922)與土耳其共和國建國初期的首都,至土耳其獨立戰爭期間遷都至安卡拉。該市的歷史城區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在對波斯人的戰事失利後,鄂圖曼帝國蘇丹艾哈邁德一世決定要在伊斯坦堡建造一座大型清真寺以安撫阿拉。這是第一所四十年以上的帝國清真寺。以往的蘇丹都以戰利品來承擔建築費用,但艾哈邁德一世在位時並沒有贏取一些重要的勝利,不得不從國庫裡調用資金興建,卻引起了阿訇(伊斯蘭教教師)的憤怒。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建在君士坦丁堡大皇宮(Great Palace of Constantinople)上,與聖索菲亞大教堂(當時伊斯坦堡最受崇敬的清真寺)及具象徵性的君士坦丁堡競技場(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相對。清真寺南部的大部分建築都利用了大皇宮的根基、穹頂及圓頂地下室。
清真寺的建築工程始於1609年8月,由蘇丹親自主持動土儀式,艾哈邁德一世有意讓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成為他的第一個帝國清真寺。開幕典禮舉行在1617年,蘇丹可以在皇家包廂內祈禱。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在艾哈邁德一世統治後期仍未完工,直至穆斯塔法一世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世上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古蹟之一,可與聖索菲亞大教堂媲美。
聖索菲亞大教堂(Holy Wisdom, Sancta Sophia, 土耳其語:Ayasofya)是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宗教建築,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大教堂以一位名為索菲亞的聖人而命名,因此稱為「聖索菲亞」(Ἁγία Σοφία)。這個詞在希臘語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語名稱則為Sancta Sophia,希臘語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學裡的耶穌。
在該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計的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剛竣工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鄂圖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還將鐘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34年該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義。1935年2月1日,這座建築重新以博物館的身份對世人開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